美國和歐盟不久前宣布了一項協議,將加快和加強人工智能在五個領域的應用,包括極端天氣和氣候預報、應急響應管理、健康和醫學改進、電網優化和農業優化等。一些美歐媒體聲稱,此舉的目的是在人工智能領域與中國“脫鉤”。美西方真能實現這一目標嗎?
要看到,美歐啟動在人工智能運用領域的首個合作協議主要有三個目的。
第一,落實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的成立目標。在2021年6月美國-歐盟峰會上,美歐領導人宣布成立TTC。TTC將歐盟和美國之間的關系定義為“致力于推動數字轉型和新技術合作的伙伴”,并認為雙方的合作基于“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外界認為,雙方旨在通過這個平臺就技術、數字問題和供應鏈的關鍵政策進行合作,通過制定廣泛使用的技術和行業標準,以阻止中國在一些高價值行業建立經濟主導地位。
第二,美歐以數字經濟供應鏈合作換取共同制衡中國。雖然歐盟在數字治理方面同美國存在競爭,但雙方都將供應鏈政策當作推進雙邊合作的戰略工具。對美國來說,有別于特朗普政府的孤立主義政策,當前拜登政府正試圖緩和同盟友之間的矛盾,爭取拉歐洲合力遏制中國發展。對歐盟來說,旨在以數字經濟供應鏈合作為突破口,通過同意配合美國,既可換取美國對歐盟在數字經濟技術和設備上的支持,又能為今后歐美在眾多議題上更好協調打下基矗
第三,為擴大版的以科技制華全球戰略打“前哨戰”。這一合作目前僅限于美歐之間,但未來或有其他國家受邀加入。同時,此次雙方均提及新協議建立在《互聯網未來宣言》基礎之上。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去年4月,美國、歐盟及英澳日等發起《互聯網未來宣言》,宣稱要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開放、自由、可靠和安全的互聯網及數字技術”。這同TTC一樣,以意識形態劃線?梢灶A見,美西方一些人企圖將意識形態因素全面注入科技領域。
當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處于全球第一方陣,面對美歐這次在人工智能運用領域的合作,我們在做出應對之前要清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一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和專利的數量和質量均實現大幅飛躍。得益于國家對人工智能行業的支持鼓勵,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研究實現了大幅提升。從數量來看,2021年,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數量是位居第二位的美國的2倍。2018年-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比第二名及第三名國家申請量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倍。從質量來看,以“被引用數”進入前10%的論文數量作為論文質量指標,2021年,中國論文數量居世界首位,比美國多出70%。
二是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應用市場,決策類應用成長最為迅速。截至目前,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接近4000家,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應用市常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應用方向分為決策類、人工智能機器人、視覺類、語音及語義,其中決策類規模增速最快,特別是在互聯網和金融行業正實現快速落地。
三是中國人工智能基礎層發展相對薄弱,同美國相比差距較大。從產業鏈來看,人工智能分為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其中基礎層指算法、軟件和平臺,以及支撐運算的硬件。當前,我們更側重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相對較弱。從軟件來看,大多數中國研究者使用由美國開發的TensorFlow和PyTorch,它們是當前全球最受歡迎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國內僅極少數頭部企業具有自主研發底層軟件框架能力。從硬件來看,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大部分高端芯片來自美國的英偉達、英特爾、谷歌、微軟、IBM等。
二戰之后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美國作為消費國,輸出需求、貨幣流動性和規則標準,中國則是主要的制造生產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主導的分工體系面臨嚴峻挑戰。當前,美國正全方位阻止中國產業升級,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企圖撤掉中國向產業鏈高端攀登的梯子。這是其推動科技領域“脫鉤”的戰略目的。
雖然全球產業鏈分工正加速重塑,美國正逐漸從“離岸外包”向“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轉型,但其結果并不以華盛頓的意志為轉移,美西方難言放棄中國。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具備完善的產業配套、巨大的市場規模、豐富的人才儲備、強大的政府支持,這些特定的要素資源條件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發展提供支撐。中國擁有大量的數據、大規模的計算和應用場景,對硬件的需求量巨大,為美西方人工智能企業貢獻了大量營收。一旦“脫鉤”,美西方企業很難短時間找到替代者,更多的企業將會開發出適應中國市場需要而且不違反美國禁令的產品。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通過組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突破制約人工智能產業基礎層發展的瓶頸。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將創新技術變成產品,加快落地應用。(作者是知名科技工作者)